摘要:“蛟龙”号第五次下潜7062.68米●北京时间6月27日5时下潜●深度7062.68米●完成任务:定点 定高 摄像 取样试验 北京时间27日16时许,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试验后安全返回,本次下潜最大深...

“蛟龙”号第五次下潜7062.68米
●北京时间6月27日5时下潜
●深度7062.68米
●完成任务:定点 定高 摄像 取样试验
北京时间27日16时许,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试验后安全返回,本次下潜最大深度达到7062米。
从立项、建造,到海上试验,历经10年,“蛟龙号”圆满完成了设计最大下潜深度的海上试验。日前,记者对话“蛟龙号”业务化运行单位——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、研究员刘保华,对“蛟龙号”深潜的意义进行了解读。
深海科研是全球热点
记者:我国发展深海科学研究的背景是什么?(路由哥教程网luyouge.com)
刘保华:1000米以上的深海占整个海洋的49%以上,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锰结核、富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等金属矿产资源,石油、天然气和可燃冰等深海气资源以及贻贝、管虫、磷虾等深海生物基因资源,这些都是人类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。同时深海在地球科学、生命科学、环境科学等许多领域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。
进入21世纪以来,美、俄、日、法等国家都凭借本国的实力希望更大限量地分享深海海底资源这块“蛋糕”。于是,在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框架内,“蓝色圈地”运动正日趋激烈,深海科学研究、开发和管理已经成为全球事务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。
深潜技术的三大挑战
记者:深潜技术的难度有哪些?
刘保华: “蛟龙号”在深潜过程中的主要挑战体现在以下三方面:
首先,承受巨大压力。深度每增加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,到3000米的时候就意味着每平方米要承受3000吨的压力。3000米海试时在潜器外放了一个普通的一次性纸杯,上岸后发现这个纸杯只有原来的1/5大小。7000米级海试每平方米要承受7000吨压力,对潜器的密封性和抗压性的考验可想而知。
其次,考验低温环境下设备运行状况。5000米深度海水的水温在2摄氏度左右,而7000米深度时会下降到1.5到1摄氏度左右。在这样的低温环境下,潜器的液压系统等运行状况需经受考验。
第三,潜航员心理与体力考验。潜器在入水后便完全独立,自主运行,因此,潜航员在下潜过程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。但在漆黑的海底、狭小拥挤的空间、阴冷潮湿的环境下,不可预测因素可能带来的危险较多,长时间身处其中会使人备感压抑、烦躁。在7000米级的试验中,潜航员要在水下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,任何一个报警信号都可能给他们的心理蒙上阴影。(路由哥教程网luyouge.com)
此外,深潜需要母船、水面支持系统和潜器紧密配合以及水声通讯和定位系统的保障,这就需要每个环节、每个岗位精密、熟练配合,这样才能保证每次深潜圆满成功。
“蛟龙号”的业务化使命
记者:“蛟龙号”业务化运行将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?
刘保华:主要应用于两个大的领域:深海科学考察与海洋工程服务。
记者:“蛟龙号”科学考察的作用主要有哪些?
刘保华:首先是对海底实际观察。“蛟龙号”等载人潜水器使人类亲临海底实际观察的梦想成为现实,它能搭载人类到达7000米的深海,这意味着世界上99.8%的海底人类都能亲眼观察到。科学家可以乘坐它去深海实际观察,进行照相和摄像作业,这些高清影像资料对海洋科研极其重要。
其次是到海底取样。有了“蛟龙号”,无论深海地质样品还是生物、微生物样品,甚至是有毒或炽热的热液喷口样品,都能够实现高保真、低扰动地快速取样,这是目前任何其他设备所不能企及的。海底有缆机器人和电视抓斗是目前先进的海底取样手段,但它们在发挥人的可控、可观测和快速反应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与“蛟龙号”无法比拟。此外,“蛟龙号”可以用于海底精细探测。
第三,“蛟龙号”可以承担海底调查设备的精确布放任务,如布放海底地震仪、海底电磁仪和潜标锚系等,甚至在海底观测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中也缺少不了载人潜水器。(路由哥教程网luyouge.com)
记者:“蛟龙号”和人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密切关系?
刘保华:一是可以用于海底救捞。“蛟龙号”在海底救捞方面有其他任何技术装备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。二是能够进行海底抢险,包括工程抢险和人员抢险等。业务化运行后的“蛟龙号”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(据新华社电)
蛟龙下海真实图片 “蛟龙”下海